当前位置:首页
> 书香政协 > 文史资料

大峃育婴堂

  • 发布日期:2012-07-24
  • 浏览次数:
  • 字体:[ ]

如今,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一对夫妇只能生一个孩子,孩子就宝贵多了。但是在解放前,情况恰恰相反,由于生育没有计划,许多人子女一大群,特别是贫苦人家,偏偏特别会生。结果溺婴事件,时有发生,在此情况下,当时大峃镇有些热心于社会公益的人,包括部份士绅在内,经过一番醖酉,决定建办“大峃育婴堂”。

名是婴育堂,事实上并无条件养育婴儿,只是一个弃婴收转所,也就是把社会上那些弃婴,收容起来,雇人转送到温州育婴堂去。来婴的主要对象是那些真正贫穷人家力抚养的婴儿,这些婴儿如果不收容转送,只能被溺死或被饿死。 一般人家的婴儿,并不收容。所以许多人都是在夜里偷偷地把婴儿放在育婴堂门口的木箱里,在婴儿的内衣里放着婴儿的出生日期,也有的还取了名字。这些婴儿有些是本来也有能力抚养,只是重男轻女思想作祟,把女婴遗弃,也有的是不能见人的私生子女,这些婴儿都是偷偷送来。

大峃育婴堂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当时的发起人有陈一清、陈庆昌、林树梓、林良拱、周士越、郑友泉、周渭泉、陈声远、陈瀚秋、林绍年、赵秋雁等18人。并由他们与各地施主捐赠田租42石,作为育婴堂经费,包括住堂人工资,送婴儿的工资以及其他种种费用。在18名首事中又推选出总负责一人。任期一年,具体管理育婴堂各种事务。每年农历820日,召开首事会议,审议本年度工作与帐目,同时选举下年度总负责人。这一天首事会议,还邀请捐助育婴堂的每位施主,举行一次宴会,这次首事宴会,化费颇大。有人认为既然是公益事业,经费来之不易,不应该每年都这样铺张浪费,终于在民国三十二年,由首事郑子华先生倡仪,废除这一年一次的宴会。

大峃育婴堂的地址在原大峃镇林店尾太阴宫旁,即现在大峃镇中心小学操场东首。当时筑有围墙,建有坐南朝北五间平屋,其左侧有二间小屋作为轩房,并开有大门出人。也学温州育婴堂那样,在门外檐下置有一木匣子,专供那些不肯露面与育婴堂正式联系的送婴人,好让他们在夜里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把婴儿放在木匣子里,等住堂人第二天清早发现收容。

育婴堂本来就是一项慈善事业。参与的人从施主首事直到住堂的人,抱送婴儿到温州的人,都被视为作义举行善事的人,基本上是尽义务的,即使有一点报酬,也是十分微簿。大峃育婴堂建堂以来,即由陈锡浪住堂,陈锡浪先后共住堂19年。到民国十六年,转由陈一鸣接住,陈一鸣夫妻一直到1949年解放,育婴堂停办。陈老婆婆一直活到1986年农历420日逝世。终年91岁,大家都说她的高寿是好心善事的好报。住堂人每年给予补贴稻谷十二石,合计720市斤。主要的事情就是处理送来的婴几,特别是那些偷偷放在门口的弃婴。在安排这些婴儿送往温州之前,也要作短期的抚养, 喂食换洗等等工作。

当婴儿收到2名以上到35名,就雇人把他们送到温州去。这真是一项苦差使。当时交通不便,大世到竭州要先 到世口坐世口艇到瑞安,再转坐内河航船到温州。其实,送 婴儿的人根本就没有坐船,一是婴儿又脏又臭,船老大不让搭船,再者,送婴人都是极贫苦的老妪,也付不起船钱。她们全都步行,经马屿或新渡桥过渡,经陶山翻桐岭,或经桐溪翻桐岭到温州。来回一趟要四天时间。开头每送一个婴儿工资10角小洋,后来改为实物,每送一个婴4斗大米,折合12市斤。每位送婴的老妪一次可携2个婴儿,一个背一个 抱,或者2个抱在怀里,路上随便讨点吃的,夜里在人家屋檐蹲一宿,和乞丐没有什么不同。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