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香政协 > 文史资料

《文成报》始末

  • 发布日期:2012-07-24
  • 浏览次数:
  • 字体:[ ]

   中共文成县委机关报——《文成报》是在社会主义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高潮中,于 1956 9 1 创刊的。先为周报,八开二版,后为隔日报, 1958 9 1 日改为《文成日报》。最高发行量6000份。后因文成县与瑞安县合并,《文成日报》也与《瑞安日报》合并,定名为《瑞安日报》,《文成日报》于 1958 11 7 出了终刊号。从创刊至终刊,历时22个月零6天。

县委创办《文成报》是为了及时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认真执行上级指示,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大力宣传好人好事,积极交流工作经验,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多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对县委机关报——县委的喉舌,领导非常重视,成立了《文成报》编辑委员会;由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长茂兼任主任,潘庆贵、郭瑞椿任副主任,成员有吴高谈、曹寿昌、许明载、周显微、柯步彩、俞森扬。开始,由副主任潘庆贵〔原任黄坦区委书记〕主持工作。19582月,潘庆贵调任大峃镇委书记以后,由副总编辑宋昌汉主持工作。

我(林运表)原来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因多在农村,担任农民通讯员,利用业余时间,向上级报刊写了很多稿,除在《文汇报》、《浙江日报》等全国省性报纸上发表文章外,还被《浙南大众》评为模范通讯员,故县委于19586月将我从文成县中心小学副校长任内调到《文成报》当编辑。刚到报社时,总共只有宋昌汉、我和吴信彪3个人,办公地址在今大峃街130号公房。设备条件很差,除了几张木制的粗桌椅外,只有一部电话机,一台三波段收音机,若干纸张、墨水,自来水笔还是自备的,报社3个人的分工,大体上是:宋昌汉主持工作,多数时间是参加各种会议,撰写重要稿件,排定毎期版面;我负责整个编辑出版工作,从组稿编稿现,通联校对一个人负责到底;吴信彪负责内务、收章记录,有时还当记者釆访。3个人既分工又合作,大家主动干,从不扯皮。      

1958 9 1 改为《文成日报》后,陆续调来陈岩兴、胡克锁、蔡成孝、林国政等几个同志,时间都不长。陈岩兴调到报社还不到一个月,就保送去杭州大学新闻系读书深造了。其他同志,有的只 —个多月,有的还不到一个月。办报的主力,还是原来3个人。每人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将近20个小时。我记得自己每天上午730分到办公室,整理了一下稿件,8时前把一期二版7000多字的稿子送到县印刷厂排字工人手里,面对面交代了版样,互审标题字体和文章位置,认为都没错以后,830分回到办公室组稿编稿,11点去印刷厂校对,一直到下午17时结束,将报纸大样送给领导审阅,18时开始上机印刷。然后回家吃晚饭。饭后,又开夜班组稿编稿。稿件来源因专业人手少,主要靠通讯员和有关单位来稿,收到以后,要及时告诉作者是否釆用,有的还需要补充,指出不足之处,边编写边回信,编到深夜2330分,还得配合吴信彪同志一起收听记录新华社发的新闻稿,播一句,记一句,怕有差错,两人各自记下,互相校对无误,记到次日凌晨330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记录速度播送的新闻播完以后,才决定第二天报纸要登的内容,确定稿件,划定版样。最后,回家上床,根本没吃什么夜餐点心之类。往往一夜只睡四、五个小时。因为,那时领导上强调办事雷厉风行,新人新事不过夜,当天新闻第 二天要见报。从而使《文成日报》国际国内新闻比温州来的《浙南大众》早几个小时同读者见面,得到了好评,受到了欢迎。

当时,为了办好《文成日报》,不仅报社的同志日夜苦干实干,就是负责印刷的县印刷厂工人和县邮电局发行人员也都积极配合,努力把办好党报作为自己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来看待。县印刷厂当时没有铸字设备,每次排版都要把一个个铅字从字架上拣出来,印完报后再一个个送回去。有些常用磨损得不能用了,有些冷僻的字铅字里没有,还得请刻字工人用木料靠手工来雕刻。有一次,请街上刻字店的人刻一条“狠狠打击美国野心狼”的通栏大标题,他把“狠”字的反“犭”旁当中多刻了一撇,变成“犭”字旁。开始没有发现,等报纸印好后下半夜才发现,这可急坏了我。怎么办呢?作废吧,当天出不了报。送出去吧,已知错了就不应该送。别的办法没有。深更半夜以后又无旁人可调动,只得将自己的老婆儿子从睡梦中唤醒,连夜用手工改过来,两撇合一撇,改到次日早晨5时,按时将报纸交给县邮电局发送各地。印刷工人也很辛苦,一部八开机是用脚踏的,一夜要踏印6000份。裁纸工人,是用一把大刀手工裁的。邮电局的乡邮员,挑着邮袋或背着邮包,上山下岭,挨村挨户送报纸。真是“全党办报,全民动手”,齐心协力把一份小报办得有声有色。其中“知识青年回乡”专栏的讨论,得到省有关领导的表扬。

40多年过去了,往事如潮。回忆起那一段苦干实干的办报作风,对今人和后人都将有启迪和借鉴的作用。让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搞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