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纪尧夫,今年66岁,大峃区金炉乡新垟村人。
我村1950年进行土改,贫苦农民分得土地均勤劳耕作。
为能旱涝保收,1951竽正月我就想到修筑山塘水库。只因身单力薄难以动工,我遂找林升广、林炳干商量,三人自愿成金了对工组。我们干活心情偷快,干劲实足,干活多,积肥多,庄稼长得好,收成好,收入也多。1952年对工组发展到7户。这一年,除了种好庄稼,还集中劳力修了水利,造了田,我造了一口8个秧的田,后来被水冲走了,林炳干造田 10个秧,林存祝造田40秧,他俩的田现在还在种。劳力多了,活路就好分工,原来无耕牛或不会插田等困难都很好解决。大家齐心协力,于活进度快质量好,收入入均有增加,生活得到了改善。这年冬天我们还积了很多肥料,为下一年春耕备足了肥。
1953年春,我们成立了我县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入组的有16户农家,我任组长。后来,我村又相继成立了 3个互助组。这一年,除安排好农业生产,一开春就重视了植树造林工作,冬天还投入了大规模的兴修水利。1954年开始,各互助组开展了大面积的植树造林。此后,年年坚持造林,至1957年,我新垟村的所有山头都绿化了。由于我们干出点成绩,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重视,林业部门派员进行技术指导,还在我村召开造林现场会,不仅提髙了造林质量,还推动了全县的植树造林工作。至今,我村山头林木茂盛,大都已经成材。
由于我们组是全县第一个成立的农业生产互助组,县里对我们很关心很支持,也很重视,经常派员指导帮助,温州市委也派人到我组蹲过点。通过互助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和上级的指导、帮助,我组在全县、舍市是有点名气的。1954年,县里送我到省农干校学习了半个月。1953年,县里奖给我组打稻机一部,1954年奖给双铧犁一部,1957年奖给拖拉机一部。由于没有机耕路,拖拉机是用人工抬上山的,1955 年,省里也奖给我们收音机一部。甚里曾一度将我们互助组竖为典型,我们组的事迹还上过原《浙南报》。
1954年,我农业生产互助组转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7年转为高级社,1958年加入了人民公社。
当时,我是怀着带领村民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的心情成立对工组和互助组的。在互助组里,大家互助精神很好,有许多优越性。如果没有互助组,我新垟村山头绿化肯定不会那么早那么快;蓄水暈为二万立方米,受益百余亩的水库(当然还有外村支持)也是造不起来的。由于当时林造得多,我村现在属集体所有的山林还有800亩。
(郑国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