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香政协 > 文史资料

《千年古乡公阳》引言

  • 发布日期:2015-02-11
  • 浏览次数:
  • 字体:[ ]

《千年古乡公阳》引

  沈学斌

 

六百米 天顶,世外桃园,东紫华西积谷,望四围屏障,双尖插云,秋山雁影;千余年村落,一方净土,上龙潭下鹤溪,闻百鸟清唱,曲水独奏,隔岸书声。”这是不久前去世的农民才子叶茂亚,为公阳盆地入口新建牌坊大门撰写的一副对联。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能写出这样的对联,足见公阳民间藏龙卧虎,文化底蕴之深厚,足以让紫华山生辉、引以为豪;作为一个公阳儿女,足见他对家乡所倾注的那种浓浓情怀和感恩之心,足以表达出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未来祝福之情。笔者在构思《千年古乡——公阳》之时,就有心想拜访、请教 于叶老 先生,先是因俗务繁忙,以为先生必享高寿, 后知 先生卧病在床又不忍打扰,谁知先生就此仙游矣。最终未 能聆听 先生一言教诲,实乃平生一大憾事。

卓敬在《继道先生墓志》中写道:“物之积厚者,其发必弘;源之深大者,其流必长”。据现有史料记载,公阳的文明历史可上溯至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闽州太守郭公(佚名)避乱迁居公阳,成为当地有史料记载以后的第一位居民。公元948年,南雁荡山开山祖愿齐和尚,慕名云游到公阳驮尖山,结庐修行二十余年,掀开了南雁荡山开山的第一页。975年冬,南唐国殿前都押衙副将叶仁捷祖孙四代又从松阳县卯山徙居公阳,创下千余年宏大而辉煌的基业。从宋真宗年间(10221063),叶氏五世孙叶梦任(字君选)第一个入朝大理寺为官开始,就人才辈出,特别是南宋政治经济中心南移以后,公阳社会经济文化已相当发展。1205年前后,全国著名道士、宋光宗赐号“光复大师”的谢守灏,来紫华山九星宫当住持并重建九星宫,为推动瑞、平、文地区道教事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369年,元末江西饶州府(今上饶市)知事陈约,全家再从瑞安飞云镇卓岙徙居公阳,遂成当地望族。两宋至元末,为官为儒为商的名人更是不少,其中进士一人、太学上舍出身为官者三人,叶岩起在朝任京学学正,在各级政府衙门的官员累计有二三十人。及到明清,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更加繁荣,先后产生过多位富甲一方的财主、名显朝野的官员。仅二进式、三进式的四合院就建过三十多座。文成民间流传的“公阳好财主”“女以嫁公阳为荣”等谚语,就足以说明当时公阳的繁华、富裕和文明程度。而这一切,都与公阳历代先贤们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有关。据《叶氏宗谱》记载,南宋淳熙年间(约1185年)乡贤叶梓升开办第一所义塾学校,免费让村民子女读书;元末(约1330年),叶在堡再创碧山书院,延请士大夫、名儒执教;1530年前后,上岳头村陈惠起又创立私塾。在元末明初文风最鼎盛时期,公阳曾有瑞安“半城才子”(另半城在瑞安曹村)之称,尤其是孕育出叶葵、叶蕃两位名家大儒和礼部郎中叶鼎,到清朝又诞生出水师将军陈步云等人物以后,更使公阳之名誉满瓯越、括苍大地。

自去年底拙文《我在公阳十二年》在文成新闻网连载以后,引起不少读者的议论和关注,有赞扬声、批评声,也有鼓励和建议声。但无论褒贬,对笔者来说目的都已达到,即让更多的人去发现公阳、了解公阳、关注公阳,为公阳的明天发展而出谋划策。《我在公阳十二年》第一篇“千年古乡”中,虽有写到“紫华盆地,安固名乡,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方面的些许内容,那只不过是将它的历史画出一个大概轮廓而已,并未涉及到“千年古乡”之真正丰富内涵。为此,笔者又以与去年同样的目的,以“解读千年古乡历史”的形式,整理出四十多篇“子文”,再汇编成“母题”为《千年古乡——公阳》一书,与读者见面。书中的内容大多数取材于史料记载、叶氏和陈氏宗谱、各种碑刻、遗留古迹、民间传说等方面。本着“以史为据、尊重事实、还原历史、传承文化”的原则,将收集到的资料,加入一些粗浅的考证和相应的叙述,部分篇章配以图片说明,编排成历史名人传记、文化传承、山水风光、文物古迹考证等若干篇章,以期尽量真实还原出那些尘封已久的历史画面。由于时间跨度长达千余年,有许多证据材料都无法取得,或难以得到考证,对文中的一些观点、事件等因果关系,只能是凭稀有的一些资料或自己的理解去叙述,再加上文化水平低,又是第一次写书,所以难免会出现疏漏、曲解或这样那样的错误。让读者们遗憾了,见笑了,敬请谅解。

《千年古乡——公阳》之所以成书,缘于政协文史委主任赵翁钦同志的热情鼓励、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没有他的鼓励、指导和支持,就不会有此书。我与他之前仅一面之缘。2014年初,我们在县府大院里第二次碰面,他热情邀我到他办公室里喝了一杯茶,谈了十分钟话。就是这次会面,我才知道他是搞文史的,而且还是政协文史委的主任。他说,在网上看到我写的文章以后,觉得公阳一定有东西可写,希望我把它整理成书,说搞文史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一项工作。我告诉他公阳确实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很想把它整理出来,但我连打字都不会,恐怕心有余而力不足,有负所望。他说,他一定会尽其所能支持我。我高兴,我犹豫,我从未有过出书的念头,但我愿意去尝试、去学习、去努力……会面时间虽短,但两人“二”见如故。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他自始至终在帮我这个门外生完成了此书。

同时,为出此书,县政协主席郑建华同志曾两次率政协领导同志到公阳考察、调研、指导工作。县政协副主席余云初同志亲自带文史委人员赴丽水市龙泉、松阳等地考察,还多次组织有关人员到公阳实地考察、调研、召开座谈会,及时组织审稿、指导工作。

在此,对县政协文史委的大力支持、我县老前辈们的悉心指导、公阳干部群众的无私配合、所有关心支持公阳的朋友都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