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有两位文成籍大家,在称为“冒险家乐园”的上海滩上,用笔杆子和小拳头风云了七八十年,一位就是早已家喻户晓的报界宗师、中国泰斗级新闻大家赵超构,另一位是近年才浮出水面的太极名家、原武当太极拳社社长叶大密。两人一文一武,交相辉映,璀璨夺目,即使在军阀混战、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化大革命等动荡不安的年代里,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人际关系,仍能机智处置,游刃有余,彰显大家风范;并且把毕生精力奉献给自己热爱的国家、人民和事业,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成为上世纪十里洋场上著名的两大名家,为家乡人民争得了荣誉。
赵超构(图片由县文物馆提供)
文有新闻泰斗赵超构
赵超构(1910 —1992),笔名林放,文成龙川人。早年在温州艺文中学、瓯海公学和省立十中读书时,因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学生运动而被迫退学。1929年东渡日本求学。1934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政经系,即任南京《朝报》编辑,从此开始走上职业新闻记者的道路。1944年随中外记者团访问延安,发表10余万字的长篇通讯《延安一月》。抗战期间共写下各类时评3000余篇。1947年5月,上海《新民晚报》被国民党政府勒令停刊,罪名是“破坏社会秩序,意图颠覆政府”;1948年7月,南京《新民报》又被当局“永久停刊”,当时作为总主笔的赵超构也被上了黑名单而避走香港。解放以后,一直到九十年代初(文革除外),他一直任《新民晚报》的主笔、主编、社长等职,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文化大革命爆发以后,赵超构曾以“漏网大右派”的罪名,被抄了家,关入牛棚5年,参加喂猪、种菜、挑水改造。
赵超构一生著作甚丰,撰写评论和杂文总数近万篇,出版深受读者喜爱的《延安一月》《世象杂谈》《未晚谈》《林放杂文选》等文集。曾七次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先后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上海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等职。
叶大密(图片由家属提供)
武有叶式太极宗师叶大密
叶大密(1888—1973),谱名叶兆麟,又名寿彭,字祖羲,号伯龄,晚年又自号“柔克斋主”、“紫华山人”,文成公阳人。少年时进本地家族创办的私塾读书,青年时就读县城瑞安普通学堂,1907年夏,经亲戚介绍考入江北陆军学堂。宣统元年(1909)6月毕业于江北陆军学堂,民国初年在北洋新军任职,1924年任浙江第二十五军第二师第八团参谋长、省政府秘书。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后,奉省长夏超密令,前往上海以组建武当太极拳社名义,搜集军阀孙传芳情报。夏超起义失败后,他退出军政界。1933年,他与表兄严春堂合作创办“艺华影业公司”,自任创作部主任,掩护夏衍、田汉、阳翰笙等一批共产党人领导的中国“左联”作家,拍摄出《民族生存》《肉搏》《中国海的怒潮》《烈焰》等多部抗日宣传题材的影视片。 他曾从田兆麟、杨少候、杨澄甫学习杨式太极拳、剑、刀、杆子;向孙禄堂、孙存周父子学内家拳;拜剑仙李景林学习武当对剑,深得各家所长,武学造诣相当之高。曾创建、执掌武当太极拳社达25年之久,提倡全民健身,强国强种思想理念,采取开放、新式的教学方式传授技艺,培养出一大批太极人才。曾被聘为中央国术馆董事、多次国术比赛的评判。晚年,他改编杨式大、中、小太极拳架式,吸收八卦掌中的斜开掌转身法、武当对剑中的转臂捷用法等之精华招式,形成沉着松静、轻灵圆活、舒展大方、独具风格的“叶家拳”,被武学界称之为“杨派叶式太极拳”、以及杨派叶式“太极推手”、“太极剑”、“太极刀”等,为传承、弘扬中国武术文化作出了较大贡献,被世人称为一代杨派叶式太极宗师。他还将中国气功和印度婆罗门气功(瑜伽)相结合,指导患者利用气功导引治疗内科疾病,取得明显效果和医学临床实践经验,1943年,获得民国政府卫生署长刘宝善签发的中医证书,1962年9月,被上海中医文献研究馆聘任为馆员。著作有《柔克斋太极传心录》。
从上文介绍的个人简历中,我们可以读出他们两人有许多相同相似的地方。首先,两人在青少年时就追求知识,在后来的几次国内革命和抗日战争中,思想倾向进步潮流,坚持民族正义。叶大密虽然毕业于前清创办的江北陆军速成学堂,但早年却在民国北洋新军任职,北伐战争开始后又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军反军阀,抗日战争时期,与田汉等共产党人频繁交往,拍摄宣传抗日题材影片。而赵超构学生时期就参加反帝反封建活动,抗日期间,身在国民党重庆政府报界阵营里,不顾明令禁止而发表《延安一月》。其次,文革期间,赵超构以“漏网大右派”被关进牛棚,而叶大密因“资产阶级学术权威”遭受牵连、打击。其三,赵超构一生用笔杆子揭露社会阴暗面,唤起民众的思想觉悟,弘扬社会公平正义的正能量,而叶大密用小拳头打出强国强种、全民健身的理念,把生平武学技艺传授于人、引导患者治疗疾病,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张大千与叶大密等人合影(图片由家属提供)
文武两大家的关系
明清时期,五十二都(今文成龙川、中樟一带)和五十三都(今文成公阳、双桂一带)同属瑞安县嘉屿乡管辖,所以赵超构和叶大密无论是在生前还是去世以后都属同乡关系。他俩虽说同是文成县人,生前又是上海滩上轰轰烈烈的一号人物,但文成人只知道有赵超构,而知道叶大密的人却为数不多。至于两大家之间的私人关系如何,随着斯人的逝世,就更没有人知道了,包括两家的后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把赵叶两家联系起来并放在一起叙述,如果近年没有叶大密太极文化在文成的普及宣传,没有挖掘整理“公阳文史”这些机缘,都是不可能的。两位曾经在上海滩上并肩战斗过的大名家,也就不会重新一起出现在公众面前。
2014年,我为搜集资料编撰《千年故乡公阳》一书,曾在《叶氏宗谱》中发现一条信息:“叶应硕:名桂枝,号彦士,例贡生,生于同治丁卯(1867)年
今年编辑《太极名家叶大密》书(暂名),就不得不去面对这条“重要”信息了。之所以把它列为一条重要信息,是因为去年没有查出来的这条信息,今年又增添了新的分量,据参加练习太极拳的朋友谈起,叶大密之子叶绍东在文成传教叶式太极拳时曾说过“与赵超构有亲戚”的话。“与赵超构有亲戚”是一条激动人心、振奋精神的信息,但是不是与去年获取的信息为同一内容?心里没底。好在查阅《赵氏宗谱》以后很快就有了明确的结论,两则信息所指内容完全一致:赵家是叶大密的外婆家。
《赵氏宗谱》是这样记的:“朝圭,号垣东,讳步圭,印璧光,诰封武德骑尉,即补训导,增广生,合族公举族长,生于道光庚子(1840)年
1944年赵超构参加中外记者访问延安时,受到毛泽东接见
查阅赵超构一房的相关族谱资料记载还发现,叶大密的外公,亦即赵超构的曾祖父赵朝圭。他曾在“场屋”发奋数十年,以“增贡生”身份参加科考不第,“以皖南义赈,奖叙训导”,先生曰:“学者所以为人也,处乡里与处朝廷一耳”,遂以训导就职。当时,
核对公阳《叶氏宗谱》,从25世祖开始到33世(叶大密)直系九代人的数据统计:担任过政府、军队文武官员的有6位:叶世簪,登仕郎(正九品);叶邦帜,修职郎(正八品);叶文可,诰封武德骑尉;叶昌贻(五品);叶昌隶,诰封武德骑尉;叶大密,曾任民国浙江第二十五军某团参谋长、夏超当省长时的省政府秘书。担任过一般政府职员的人员更多,限于篇幅未予列入。贡生学历的有7人,分别是叶邦帜、叶文上、叶文可、叶文合、叶昌楣、叶昌隶、叶应硕。太学生有4人,分别是叶成功、叶文石、叶文化、叶文试。举人有叶必壬、叶昌澄2人。妇女中,一位是雍正帝敕封的“节孝寿母”杨氏,另一位是光绪帝敕建“贞节坊”的陈氏节女。
古人论门第出身,尤其是男婚女嫁最讲究门当户对。赵、叶两家结为秦晋,也可以说是当时瑞安县嘉屿乡数一数二的两大家了。(文/沈学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