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资料

【文成文史】气候与农事生活——春事

  • 发布日期:2023-03-10
  • 浏览次数:
  • 字体:[ ]

微信图片_20230310150623.png

 有史以来,沿用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阳历节气一直以来都深受农民的重视,农人根据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耕耘、田间管理和收获、储藏等农事活动。

微信图片_20230310150402.jpg

 俗话说:“一年四季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立春,农人又称交春,立是开始的意思,从这时起农人就要安排春事播种等事宜。农人们往往根据立春之日的变化来预判春季乃至全年的气候,比如在年底交春,预示着过完年后天气会转暖,下春雪或倒春寒的概率小;如果在年外(过完年)交春则与之相反;农历的正月和腊月都有立春日,则被称为两头春,预示着全年雨水多。他们凭着经验,会适当地增减今年所种的旱地农作物和水稻田的面积,依据预判的气候来安排农业生产。

俗话说:“雷响惊蛰前,四十二天不见天。”惊蛰这一日如果有打雷的现象,那么农人会预测往后的个把月雨水会绵绵不断。惊蛰,冬天蛰伏土中冬眠的生物开始活动。一些山园后墈、山坡地头等地方,这时候会生长着一种称为“雷响蕈”的野生菌类,据说进入春季后第一声响雷就“吵醒”此种菌类,故名。

微信图片_20230310150727.jpg

 农人们趁着天晴的间隙,必须要在二月时尽量多地备足柴禾,为即将来临的春耕农忙作准备。二月二,龙抬头,天气逐渐回暖,秋冬之际种下的芥菜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人们开始采来加工“菜心”。古时的人们称二月二为挑菜节,即为此日到野外采摘野菜。而今,乡人还保留吃芥菜饭和小儿剃头的习俗,吃了芥菜饭意寓新的一年内不会有疾病缠身,小儿剃头则能去晦气,新年新气象。

微信图片_20230310150758.jpg

“春分春分,白日黑夜对分”,此日昼夜几乎等长。往后白昼的时间一日比一日长,最长长到夏至日(昶日),再往后白昼一日比一日短,最短短到冬至日。农田里蛙声此起彼伏,所有的植物开始发芽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微信图片_20230310151308.jpg

俗语说:“三天的清明,四天的年,吃了清明麻糍,卷起裤脚就该落田垟。”此时的气候跌宕起伏,忽冷忽热。田陌上农人开始“慢慢捱”(慢慢作)起来,绵绵春雨里,他们头戴斗笠,身穿蓑衣,赶着春耕的牛趁着多雨水的时节,穿梭在田间进行“通田”(往年收成后的旱田和水翻耕),和穿过雨帘衔泥的雨燕,形成高低搭配的春忙景象。这段时间通秧田、施谷种为首要任务,通常要在谷雨前后完成。

微信图片_20230310151440.jpg

谷雨是春季最后的一个节气,接着是农历夏季(立夏)的开始。立夏万物生长得很快,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此时植物的种苗都已破土发芽,如薯苗、瓜苗等,进入移栽阶段,一直到芒种结束。芒种农人称忙种,蔬菜和瓜果在这个节气里都已完成栽种。农谚道:“小满不满,芒种不管。”可见如果小满这一日不下雨,直到芒种时也不会有雨水的降临,这时易产生春旱现象。芒种后,随着气温逐渐升高,秧田里的秧苗也疯长着。

微信图片_20230310151543.jpg

俗语说:“吃了重五粽,还需冻一冻。重五还有重五寒”。随着端午节的临近,气温也会有所回落,“一日重五就落田”的农人下田插秧,也会感觉到寒意袭身,一旦有“梅霖”的叠加更显湿冷。村内插秧时间通常在夏至日几天内,也就有“插夏至田”一说。这与邻村的赤砂、新垟一带要迟十天左右,与岚岩、凤垟相比要早三至五天。但是水稻的成熟和收割期则恰恰相反,即海拔越高收割期越迟。

微信图片_20230310151932.jpg

如果没有梅雨的夏至,天气会异常闷热,农人们有“夏至火,田水可煺狗”的说法。夏至霉,指的是这段时期的梅霖天气。恰好本地的杨梅,在夏至来临时已大量成熟上市,因此有“夏至梅”的称谓。日北至,日长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此时天气开始炎热,农人在这一日有称体重的习俗,据说夏至日称了体重后就不会有“苦夏”“退六月”(天热炎热,有些人会因此体重减轻而消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