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资料

【文成文史】下垟木偶剧

  • 发布日期:2023-04-07
  • 浏览次数:
  • 字体:[ ]

在过去文化娱乐十分缺乏的年代,人们的文化生活十分枯燥。想看戏没本钱,有钱也要赶到城镇才能看得到。剧团请不起,一个村没有能力负担一个四五十人剧团的工资和费用。因此,在浙南山区的下垟,一个新的剧种——提线木偶随之兴起。

微信图片_20230407110812.jpg

下垟李家有一班,以李春芬为首。张家也有一班,以张继尧为首。都铺还有一班,生命力最强,至今仍在演出。

下垟木偶剧,有百年历史,开始是一班落榜学子组成的。他们读书多年,工作轮不到,种田不甘心,于是找了一份演木偶的手艺,虽然属下等,但人家毕竟称你一声先生,也不枉十年寒窗了。

微信图片_20230407110802.jpg

从民国期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下垟木偶剧团演遍青田、景宁、泰顺等地。连偏僻的山村都留下了下垟木偶剧的足迹。一般情况下,一个村演个三五夜,只有四五人(包括了前台后台),一般村庄都可负担得起费用。碰到地方演夫人戏或年头戏,一呆就是十天半月,因有人在陈十四夫人殿或汤氏夫人殿许愿时,许下戏若干本,以保佑他身体安康,生意兴隆。有的村是在五殿灵官庙许年头戏七天或半月,到时请木偶剧团演出还愿。所以在过去,木偶剧十分红火。

演木偶剧,后台两至三人,专门负责琴箫鼓乐,也帮助台词接腔。前台两人,利用双手十指,摆动木偶身上手、臂、指、头、脚等处的提线,控制木偶的动作。而且是口手并用,口念台词或唱台词,手摆动提线,使语言、唱腔与动作保持一致,演得活灵活现,观众看得津津有味。

微信图片_20230407110809.jpg

木偶艺人不但要双手灵敏,而且头脑反应要快。下垟木偶剧团在这两方面表现十分突出,传为佳话。一次,木偶剧团在富岙莲头演出,演的是上楼梯的动作,木偶一步一步跨上楼梯,进入了楼上的房间。这时,台角的一位观众轻轻讲了一句:“看他下来到底是几步!”这个糟啦!演出的张继尧先生根本没注意上楼梯走了几步,人家却记下了。如果下楼梯时步数不对,观众肯定会起哄。张继尧先生灵机一动,下楼梯走了三步,脚下一扭,滑了下来,大喊道:“年纪大了,下楼梯都走不稳了,还好没伤到筋骨!”台下观众佩服得五体投地。

另一次,下垟两个剧团联合去景宁沙塆演出,演到一位员外听到儿子在京考中进士的消息,随口说:“这真是一大喜事,应该买串鞭炮庆祝一下!”台下一观众手上刚好有一个小鞭炮,顺手递了上来,说:“不用去买了,这里就有!”李春芬先生连忙伸出木偶的手接了过来。张继尧先生提木偶转身抓过一个火柴盒,右手握住一根火柴,提着木偶手两三下把火柴划着了,李春芬先生忙将木偶手中的鞭炮凑过来,一下两下,鞭炮着了,“叭”的一声射了出去,两人配合得天衣无缝,台下观众掌声雷动。下垟木偶剧的名声更大了,常常是一出门就连续演几个月。

微信图片_20230407110815.jpg

文革十年,木偶剧休息了一段时间,上世纪八十年代,老艺人又重操旧业,外出演出了几年。进入九十年代,电影电视普及到农村,木偶剧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下垟村的老艺人没有带好接班人,再也无法继续下去。都铺木偶剧团因有年轻艺人接班,直到如今仍不断出去演出,成了文成县唯一的木偶剧团。

 

选自文成文史资料《深山古乡雅垟》(39辑)